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资讯 > 正文

英雄信仰,让灯塔永远照耀民族心灵
2015-07-07 10:02:40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魏兵责任编辑:姚远       分享:

二、英雄在哪里集合,哪里就是民族的希望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有6次机会脱身,却执意赴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905年,陈天华则在写出了《猛回头》这篇呼唤中国人精神的檄文之后蹈海自尽,“恐同胞之不见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登台亮相,为何终究没能让一个古老民族走出苦难、赢得解放?直到我们这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直到一个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唤起工农千百万”。

“七·七”事变后,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青年奔赴延安。人群中,有出身豪门的少爷小姐,有山野乡村的农家子弟,有满怀激情的青年学生,有向往光明的知识分子……

这个战前仅有3000人的小城,在1938年至1939年间最多一天就有1000多人到达。

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一挫再挫,就在于没有一个能够把全民族凝聚起来的坚强核心。为什么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成为英雄志士的“集合地”? 

作为第一位亲赴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美国军事观察员,埃文思·福·卡尔逊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这样描述中国共产党:“甚至要是中央政府决定向日本人妥协,我相信这个集团将继续抵抗日本侵略……他们将打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或者直到把日本侵略从中国领土铲除。”

一位年轻的军人问得好:为什么日本侵略者多次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却从未有过?

抗战未终,国民党中央委员降日者竟达20余人,100多万军队整支整支地带枪投敌。抗战至终,共产党的高级领导者无一向日本人投降,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去当伪军……

两个政党,两支军队,在抗日烽火中不仅验证了谁是真金,也给一批批英雄儿女指明了去处,指明了方向。

英雄在这里集合,凝聚成一股无比蓬勃的力量,“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三、英雄本色,一种甘愿牺牲的活着

有一种活着是为了牺牲,有一种牺牲是为了我们的民族能抬起头来活着……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抗击日军的“大扫荡”,最后宁死不屈,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踏访巍巍太行,许多老人含泪告诉我们,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何止“狼牙山五壮士”?

在晋西和顺,1943年5月5日,日军纠结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曾仁文带领警卫部队阻击敌人,最后战至6人,弹尽粮绝,跳下壁立千仞的阳曲山,英勇捐躯……

在冀西井陉,1940年9月6日,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的地方抗日队伍,不幸被日军包围在挂云山。吕秀兰带领突围失败的5名战士,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其中的儿童团员康三堂,年仅15岁……

纵然明知必死又如何?

城外7000日寇,还有飞机、大炮;城内兵力不足3000人,身背“川造”步枪、土制手榴弹。守得住吗?

站在山东滕县的城墙上,第四十一军代军长王铭章,这样回答:“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

苦守孤城,血战四日,小小县城落下3万余发炮弹!

城破,日军飞机掠过空中,投弹扫射,王铭章身中七弹,全身浴血。卫士扶住王铭章,他用最后的力气高喊:不要管我,快杀鬼子!

城破,滕县县长周同对身边的人说:“抗战以来,只有殉土的将领,没有殉职的地方官,吾愿开此先例。”说完从城上纵身一跳!

城破,一座大宅子里,300多名重伤的川军子弟,互相拉响手榴弹自炸,宁死不落敌手!

今天之所以还能有中国,就因为曾经有这样的中国人。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许多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仍然在用他们的灵魂,用他们的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抗战艰难之时,安县青年王建堂,请缨参军杀敌,老父王者诚,送给儿子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竟然是一个斗大的“死”字!旗子左边的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谁能想象,数十年前,这位白发老父握住斗笔时该是怎样的抖动?

这就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他们照亮了黑暗,留下了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