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资讯 > 正文

中国如何让世界接受“一带一路”?
2014-12-12 13:08:32      来源:凤凰周刊       分享:

摘要:中国应理性面对国际社会对于其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的疑虑,积极回应并弥合由此引发的与美日俄等国的利益冲突,并做好该计划的实质工作,特别是具体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1月9日举行的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提出“亚太梦想”。习近平称,亚太梦想就是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为此,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在前一天,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习近平表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此前,“一带一路”的另一项主要工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于10月底成立。“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去年由习近平提出,并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由此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正确战略,是中国技术、企业、民众走向世界的长期机会。但在这个过程中,要让世界接受中国,就一定要随时观察其他国家的“脸色”,一定要换位思考他国的关切和疑虑。

理性看待国际疑虑

中国当下很重要的是如何稳定好经济新常态,需要想办法开发新的投资领域,发现新的刺激经济的领域,但中国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到了后期。而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需要600亿美元。未来一二十年,整个亚洲基础设施甚至需要8万亿美元的投资。而中国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如果能把中国设想的“一带一路”与东南亚的互通互联计划结合起来,就能开辟一个新的大市场。

而且这个新的大市场的开展仅仅是一个开始,它会形成一个新的良性循环。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经验中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中国帮助东南亚国家也走这条路,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会提高,从而市场变大,就有可能多进口中国的产品,也可能多出口中国所需要的产品。

但是“一带一路”上的有些国家,对这个计划还是有一种疑虑和观望。

首先,这种心态非常好理解。在1980年代,中国刚改革开放,中国欢迎外资进来;但是又害怕会不会出现西方的颠覆,担心美国的情报组织进来,担心外资控制中国经济。现在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在重复着中国1980年代对其他国家的疑虑。

因此,中国要从理解他国的角度,改进自己的政策,打消他们的顾忌,不要把一些中国的方式和观念强加给他国。包括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要将其建成一个多边的投资机构,要让各成员国在其中有参与、有股份、有发言权。

第二,客观地说,东南亚国家或其他新兴国家目前对美国、日本的投资比较信任,对中国有所疑虑。为此,中国重要的是要把开头的几个投资项目做好,让这些国家认识到,中国的投资对他们是有利的,是规范的并符合国际规则的,不会对他们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造成坏的影响。让人家放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的投资就可能越做越大。

第三,中国的投资也要改变过去特别是1950-1960年代的做法,要尽可能从经济角度,而不是政治角度出发。

第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国企走出去,不要把一些国内的做法和方式带到国外。比如:前年我和一些同事去缅甸曼德拉考察,有中国的公司在那边建油气管道,该公司包了当地最好宾馆的两层楼,食堂里面还贴着“红歌大会”的横幅。

现在世界各国的民众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保护当地文化、本地社区意识等的考虑越来越多。所以,中国投资走出去,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但同时也要更多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

另外,南海主权争端也不大可能会对“一带一路”造成大的干扰。南海问题不是中国跟东盟之间的最核心的问题,中国和东盟之间最核心的问题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舆论都应避免炒作南海问题,不要干扰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方向。

积极面对美日俄

“一带一路”计划客观上可能会引起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的抵触,这是必然的。

然而,现在往往是中国的一些媒体和学者的反应太激烈,如:炒作中国与美国的对抗、美国的岛链封锁、美国激烈反对亚太自贸区等。我认为,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过激的话,中国应尽量不说。因为美国有一些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化解。

比如:亚太自贸区,这个概念在2004年提出来后,在2007年于河内举行的峰会上美国就想推进,但是2008年美国遇到了金融危机,2009-2010年美国改为推进TPP。美国感到中国提出推进亚太自贸区,是要削弱美国推进TPP的影响力。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在这次APEC公报草案的讨论中,提出要把2025年的目标和可行性研究这两项去掉。

对中国来说,可以从理解的角度来看美国。因为APEC的21个国家和经济体中的绝大部分是支持参加亚太自贸区的,甚至包括日本。这个方向是无法改变的。尽管美国还在努力谈TPP,但不管TPP怎么做,中国把亚太自贸区推进好,最后美国一定会加入进来。

美国的TPP是想组成一个21世纪的贸易投资全面合作方案,比原来的自由贸易协议档次更高、更有前瞻性。当然,美国也想利用制定新规则的机会,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排斥在外,TPP也是一种巧实力,借此显示其还掌握着亚太的主导权。

但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在服务业领域,美国跟亚洲国家的合作最主要是服务业的合作。美国制造业尽管有所恢复,但总体上已经降低到不到GDP的10%。所以,美国制造业与这个地区的合作是越来越少。

而中国与该地区的合作主要是制造业。中国制造实际上并不只是中国制造,而是亚太共同制造,中国从澳大利亚、印尼等进口原材料,从新加坡、台湾地区、韩国等进口元器件,然后在中国组装。

而且,TPP谈判实际上很困难,可能暂时谈不成,即使谈成了,也改变不了中国跟东盟和亚太的经济合作一体化的趋势。

所以,中国根本就无须过度担心TPP。中国作为处于上升期的大国,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在乎这些干扰。

日本在东南亚的投资早在1950-1960年代就开始了。东盟国家一直非常欢迎日本的投资,他们对日本企业的欢迎程度要高于中国。以日本为主的亚洲开发银行在1990年代就开始提倡和组织了湄公河流域合作,在该区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区建设。这项工作中国也有参与,但许多评论认为日本比中国做得更好、更细致,原因是日本在建高速公路的同时,还在当地建立经济区、为当地培育经济增长点。

但日本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差距正在扩大,日本经济最近几年正面临困难。所以,中国也不需要跟日本较劲。中国跟日本包括韩国,还是要加强合作,因为亚洲的发展主要是靠这三个国家带动。

中国如果向中亚发展,那里是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但是这些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等,如果只跟俄国交往,不跟中国交往,他们的经济就无法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计划对中亚国家是非常重要的。

俄罗斯可能会不高兴,但再不高兴,俄罗斯也要接受,因为俄罗斯现在要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俄罗斯现在面临极大的困难,油价下跌、卢布贬值,俄罗斯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包括共同建设从北京到莫斯科到欧洲的高速铁路。

所以,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不会很强。反应比较强烈的,我认为会是美国、日本。

总体来说,就像亚洲开发银行所说,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还缺少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特别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是滞后的,东盟需要大量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桥梁、港口、发电厂等基础设施。现有的美国、日本、欧洲、印度等国跟东南亚的合作尽管继续存在,并在进一步发展,但是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中国不必害怕他们的反对,因为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有缺口,中国有技术、有能力、有资金,中国想进来,谁也挡不住。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具有优势,但中国的态度应该是开放性的。有些项目可以欢迎合作,可以跟美国、印度、日本一起做,只有这样才是大国的包容性增长态度。中国为主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在投资项目时,可以欢迎日本为主的亚洲开发银行一起做。亚洲开发银行做的项目,中国为主的银行和基金也可以参加。

这样,大家就会感到中国有开放的态度,中国不是敌人。

做好后续实质工作

现在中国围绕“一带一路”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平台。下一步应该设立一个协调机构,比如说在中财办下面设置一个机构,来统筹所有这些投资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有合作和分工,就可以让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第二,这些机构特别是多边机构本身的价值观要确定和透明。可以先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些基本准则拿过来,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改进和调整。管理层的选择,一定要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人才,如做过财政部长,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过要职等。这个要赶紧做,使其他成员国放心。

第三,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合适的项目。东盟国家包括亚洲其他国家的好项目很多,但是需要咨询机构做风险评估,中国可能需要建立众多的智库,甚至有些智库需要建立在东盟各国乃至在中亚,并利用当地的智库,建立起网络。这是因为,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国家看就叫做东盟的互联互通。中国的设想需要和东盟的设想结合起来。

“一带一路”的具体项目确定好后,还会面临资金的管理和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等问题。

首先,应通过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等多边投资机构,降低投资风险。如果项目的各投资国和项目所在国就是该项目多边投资机构的成员,他们自然会希望项目成功。有多边投资机构的参与,中国的投资机构就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要利用现有的国际机构。如东盟、10+1、10+3等机制,要让中国的项目同时被列为这些机制的重点项目。有了这些机制的监督和支持,也有利于控制风险。

再次,每年要评比和比较哪个地方投资效果好。未来这些多边的投资机构都可以这么做,对被投资国进行比较,哪个被投资国的回报比较好,贪污比较少,效率高等。这是对未来投资的一个指引,越是风险小回报高,大家就越愿意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这些投资机制或机构无论是多边的还是单边的,都要避免官僚化,避免一个人说了算。因为,这些机构本身也要避免腐败。

现在国际社会都在谈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这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但是PPP模式是很不容易实现的。这是由于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挣钱的、风险又比较少的,而且需要政府支持比较多的项目,该国的政府都不想给私人企业,都想国家自己去做。这种状况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改变的。

但中国能够在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动PPP模式,是因为这些地方确实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只由本地政府来做是不够的。这里有巨大的空间,让各国的私营企业和民众去获得利益。

另外,也可以把“一带一路”的具体项目债券化,多边银行、货币基金可以吸收社会资金。长期以来,中国民众普遍缺少投资渠道,应该让他们通过投资这些项目来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样还能让整个社会的资金动员起来。

此外,有批评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要把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推广到全亚洲。我认为这个模式在一定阶段是成功的,而且其本身就是中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和日本发展模式的延伸。当然,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以后就会是缺点大于优点。

这次APEC会议,“APEC蓝”成了一个关键词,有声音怀疑北京只有APEC这几天的蓝天,会后就又要变成雾霾天。

有观点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输出过剩产能,会延缓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转型,雾霾会延续甚至加重。我想中国从高层中央领导到地方,已经取得共识,不可能再延续这种增长模式。

就如习近平在APEC会议期间所言:“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好,是我们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我要感谢各位,也感谢这次会议,让我们下了更大决心来保护生态环境,这有利于我们今后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要在国际上,做一个大国、一个先进国家、一个对全球生态环境有责任感的领先国家,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

(杨沐博士,曾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