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湖北要闻/紫荆独家 > 正文

“屈原文化之乡”秭归首次上演旱地龙舟比赛庆端午(图)
2015-06-22 10:50:50      来源:荆楚网       分享:

屈原故里秭归县2015端午文化节开幕式

荆楚网消息(见习记者 王建锋 周鹏 通讯员 郑家裕 谭学魁)6月20日,屈原故里秭归县2015端午文化节开幕式在屈原广场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屈氏后裔和当地民众一起,观看端午习俗展演、包粽子比赛、旱地龙舟竞赛盛况,共同缅怀、赞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旱地龙舟初亮相 形式新颖引关注

相传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国。千百年来,秭归人民用游江招魂、赛龙舟、包粽子、写诗诵诗等多种形式纪念屈原。每年的端午文化节上,龙舟比赛也是最吸引人的项目。今年的龙舟比赛,由于今年徐家冲港湾正在施工建设中,因此创造性地改为划旱地龙舟比赛,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比赛首先演绎《端午情思》,念祭文、行扣礼......在如泣如诉,悲壮、深情的诗朗诵中,透出对屈原无尽的怀念和崇敬,场面令人动容。

朗诵《端午情思》缅怀屈原

随后,由秭归县龙舟民间艺人、龙舟比赛爱好者们制作的“微型龙舟”,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这些细节生动,色彩艳丽的小龙舟,栩栩如生、精彩绝伦,游客们纷纷凑近了观看、拍照留念。

微型龙舟展示

而作为今年端午文化节最大亮点的“旱地龙舟”,是指在龙舟前后安装两组车轮,坐在龙舟最前方的选手擂鼓助威,并用脚控制龙舟的行进方向,而身后的选手每人手中握着两根木棍用力撑地,在旱地上“划船”。

旱地龙舟比赛

今年已经59岁的郑祥龙师傅,是土生土长的秭归人,也是龙舟比赛的狂热爱好者。他激动地说,自己从1978年开始参加水上龙舟比赛,非常热爱,多年来也从没间断过。但“旱地龙舟”比赛,还是第一次参加,觉得更加有意思,“观众们呐喊的声音就在耳边,气氛也更激动人心了。”

旱地龙舟比赛

郑师傅说,希望以后能将旱地龙舟和水上龙舟一样保持下去,多一种纪念屈原文化的方式,也希望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他们引以为傲的屈原精神和秭归文化。

在旱地龙舟比赛现场,气氛紧张,群众呐喊欢呼、选手沉着迎战,不少观众表示,旱地龙舟比赛很有创意,可以近距离观看,参与感很强,也算是端午习俗活动的一种创新。现场观众时而高声呐喊助威,时而鼓掌叫好,最终,来自屈菇食品代表队的龙舟用时最少顺利到达终点,成为本届旱地龙舟赛冠军。

屈菇食品代表队获得旱地龙舟比赛冠军

百舸争流度端午 诸多看点享胜景

此次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除了首次亮相的旱地龙舟,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展演、特色旅游产品展销、包粽子比赛等,接下来,就让记者的镜头带您去感受一下,屈原故里特别的端午节。

包粽子比赛

现场观众参与包粽子

包粽子比赛 :场上共有20名选手参赛角逐,据介绍,这20名选手是从9场海选3000多人中选出来的精英,专门来到开幕式上为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的,选手们手脚麻利、动作轻巧,不一会儿就包好了一个个精美可人的粽子,让观众们叹为观止。而包粽子的簝叶,也是秭归专门用来包粽子的一种叶子,清香的叶子味道,洁白的糯米,表示屈原清白的一生和高雅的爱国主义品质。

10号选手王红梅获得冠军被称为“粽子王”

端午习俗展演 :精美的端午饰品、五彩丝线手链、艾叶香包,吸引了漂亮姑娘们的青睐。别具一格的雄黄酒制作、展销,艾草保健足浴等,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屈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习俗展演、特产展览

特色旅游产品展览 :屈姑食品、九畹丝绵茶、紫箕薇菜、橙花蜜、三峡源酒、屈原故里冷水米等,代表了秭归人智慧与创新的各种土特产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秭归端午习俗介绍:

1,祭奠屈原。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

2,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 “站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礼毕,众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后,“站头”吹哨舞桡片点标,龙舟开始游动,唱《起桨曲》。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3,龙舟竞渡。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有黄龙、白龙、红龙等,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艄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一种新的节日民俗。

4,粽子。三个端午(阳)都吃粽子(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是吃粑粑),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间有红枣的、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馍馍)。

5,喝雄黄酒。端午这天,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酒中,喝少许,涂于小孩额前耳后,可防虫咬,防毒,洒于房前屋后、床角墙根,防毒蛇、毒虫。

6,挂艾蒿菖蒲。端午节当天清晨,露水未干时,上山采割艾蒿、菖蒲,回家用彩带扎上,悬挂大门两旁(三个端午都如此),避邪祛风。采来的艾蒿除了当天应节外,一年中,不论何时有什么痛痒时,随时可摘取几枝配以大蒜梗(也可不配),用水煎煮,洗擦患处或泡脚,可止痒祛风消炎。小孩消化不良,也可用艾叶煮鸡蛋,将热蛋在孩子肚子上来回滚动,即可去滞。

7,扎香袋(包)。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松、柏或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布中,以五彩线缠绕,佩戴胸前,祛邪防病。

8,农民骚坛诗社。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时聚集于屈原祠吟诵离骚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作品散见于各类古藉,如《归州志》载第二任社长向鸿翥(清)的《谒屈祠》:“祠树萧森里,行吟若有声。骚经千古艳,忠悃万年清。欲扫人间浊,甘为水底清。倾囊如见用,秦晋那堪争!”1949年后诗社曾一度中断,1982年由农民诗人谭光沛倡导恢复,至今仍年年坚持开展活动。

9,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作东,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当地的建东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送瘟船”,有的叫“送神船”。至此,端午节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