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湖北要闻/紫荆独家 > 正文

习近平签署通令 海军工程大学原教授董文才被追记一等功
2016-08-22 13:13:57      来源:C-- 长江日报       分享:

新华社电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4个单位、15名个人记功。

  给在完成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66114部队记一等功,给在战斗力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91515部队、94669部队、96261部队记二等功。

  给63620部队一室研究员陈德明记一等功,给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系舰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董文才、61786部队原研究员方平追记一等功。

  给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指挥信息系统工程教研室教授李敬辉,海军工程大学训练部模拟仿真中心教授张晓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信息融合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王国宏,92857部队副部队长、研究员庄亚平,92537部队某室研究员王虹斌,空军工程大学科研部装备发展与运用研究中心教授柏鹏,95899部队某所高级工程师侯建,空军空降兵学院空降作战研究所教授张道炽,96658部队203分队研究员杨光松,96658部队204分队研究员陈晓峰,61486部队21分队研究员孙正明,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记三等功。

    扔掉“死亡通牒”攻克护卫舰航速难题

  ——追记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

 

 

 

董文才(左二)生前带领学生做实验

  董文才(左三)在医院期间与学生交流

  4月1日,武汉市西岭山长乐园陵园里,苍山涵翠,松柏凝春。

  海军工程大学30多名官兵代表怀着崇敬和哀思,来到这里,祭扫该校舰船工程系董文才教授墓。

  今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董文才教授匆匆地走了,留给海工大师生的满是怀念和感伤。

  生前抛掉癌症诊断书继续工作

  “还有这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不能就此止步!”

  2013年10月25日深夜,大连某会议中心,董文才带着博士生姚朝帮,正和学者们探讨第二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战略研究研讨会的汇报材料。姚朝帮几次劝导师先回去休息,董文才却坚持要和他们一起完成材料的修改。此时,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了零点。

  专家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只有姚朝帮知道,眼前忘我工作的导师当天上午刚刚拿到肺癌晚期诊断书。

  由于承担多项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13年5月至10月,董文才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在野外湖泊试验场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从8月开始,一到夜里他的胸口就隐隐作痛,并伴有低烧,到后来甚至咳血。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他一直拖着,直到试验告一段落,他才在领导和同事的反复催促下去做了检查。

  10月25日一大早,他像往常一样给本科生上完课,才去医院取诊断通知书。“肺腺癌晚期”“最多还有四个月”,这一纸诊断从天而降,家人、领导、同事、学生,一时间都懵了,根本回不过神,不相信,不确定,更不知如何安慰他。可他当天下午就按原计划登上了飞往大连的航班。

  经过短暂的调整,董文才迅速地镇静下来,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15天前主持的重大项目“新型快速作战平台”的演示刚刚完成,成果转化亟待启动;多功能拖曳水池刚刚完成1期申报,后续建设迫在眉睫;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速艇气层减阻技术”研究,相关专著急需出版;在读的霍聪、肖汶斌、邓磊等9名研究生刚刚起步,还需要悉心培养指导……

  “还有这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不能就此止步!”26日返校后,董文才把“最多还有四个月”的死亡通牒抛在一边,在办公桌前平静地写下“向天再借十五年”,正式启动了人生的正计时。

  3个月攻克新型护卫舰航速难题

  “这个项目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成果,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拼来的。”

  董文才一边积极配合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争取时间,一边争分夺秒地继续科研攻关,培养学生。此后2年多的时间里,医院先后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甚至认为已无治疗必要,可他决不放弃,通过学习和查找资料,给自己制定治疗方案,尝试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竟然一次次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只要是身体稍有好转,他都要坚持返回教研室、实验室,在生命严重透支的情况下,他以超人的毅力,坚守岗位,执着拼搏,忘我工作。

  2015年10月,董文才出现在“新型深V船降阻节能技术研究”项目答辩现场,脸色略显苍白,目光却炯炯有神。虽然身体状态并不好,但在答辩这个关键时刻,他不顾身边所有人的阻拦,坚持亲自上。

  答辩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面对军队顶尖专家的提问,需要集中精力思考,回答过程中还容易兴奋。然而,董文才在台上一气呵成,不用现看书,不用现查资料,所有的数据都非常清晰,回答准确到位,答辩排名靠前。

  该校马伟明院士听闻此事却着急了:“都病成这样了,怎么还让他出差干活!他目前的任务就是把病养好。”

  “这个项目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成果,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拼来的,他再三要求自己来,拦也拦不住。”舰船工程系王威主任解释道,“他就跟我说了一句,他要是不做这些事情,他活着就没什么意思。”

  2009年,某新型舰完成方案设计,准备转入技术设计,航速达不到研制目标,如果不降低标准,就将直接影响到舰艇的按期列装。面对这一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董文才冷静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拍着胸脯向上级领导请缨:“这个任务,我能完成,达到减阻目标没问题。”董文才提出的目标已经超出了研制书要求,这让上级领导不由一惊。在船型技术已经成熟的今天,达到这个减阻目标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数字,大家都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9条模型,11个方案,上千条曲线……董文才一头扎进项目里,带领团队进行了夜以继日的攻关。短短3个月,他们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们提出的方案被应用到新型护卫舰上,成功解决了该型舰航速不达标的难题,确保了该型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并为其列装赢得了宝贵时间。

  虽然他的团队攻克这个项目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然而,董文才的同事计算过,取得这样的成绩所需的知识贮备和研究准备时间,至少10年。自1994年起,董文才就相继承担了中船重工集团某研究所、总装车船装备论证试验研究所委托的10多项深V船型水动力性能研究课题,对深V船型的性能特点有了全面了解,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他终于在关键时机厚积薄发、奋力一搏,圆满完成使命。这个项目获得了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向往淡泊艰辛的科研生活

  “董文才不抽烟不喝酒,他的病肯定是累出来的。”

  “我向往淡泊艰辛的科研生活,我尊重所有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希望有一日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1989年,董文才报考原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硕士研究生时曾许下献身科研事业的愿望。他多次谢绝地方高校的高薪聘请,放弃优厚的待遇条件和工作环境,23年矢志科技强军,坚持瞄准前沿、紧盯战场,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投身科学研究之中。

  2010年,董文才带领科研团队向具有探索性的科研课题进军,他们提出了一种既可以在水面高速航行又可以在水下潜航,并且能够在水面—水下之间快速变换的新概念船型。

  “这是把水面高速艇和潜艇的优势集于一身了,但水面船和潜艇的设计差别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怎么可能?”在讨论会上,这种想法刚提出来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所有与会专家的否定,种种质疑一时间向团队袭来。

  不少团队成员心里开始犯难,但董文才丝毫没有动摇坚持原创新船型的想法。他悉心听取并记录着每一条与会专家的疑问,鼓励和带动团队成员精心研讨,针对所有提出的问题,一步步从力学基本原理出发,逐条通过机理分析论证了新船型的可行性。在项目申请终审评审会场的整个答辩过程,董文才连续数小时站着完成,在场专家无不被他激情昂扬又非常缜密的汇报所折服,最终成功申报并圆满完成了总装探索一代“新型快速作战平台”的研究。

  近年来,董文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项目、总装“探索一代”重大型号科研、产学研结合项目以及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在前沿船型开发、复杂水动力问题的理论研究、自航模及实船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形成的科研成果经鉴定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陆续得到实际应用。这些项目每一个都是领域前沿,极具挑战,充满了艰辛。每次遇到难题,他都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补给作业状态下运动性能研究”是保障大型远洋舰船正常执行任务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2012年底,由于部队迫切需要可行的补给方案,试验时间由原计划的90天调整为不到50天,缩短近一半时间。是否要缩减试验方案?董文才一锤定音:“保证测试密度不变,只做顺序调整,优先保证重点工况。”

  在武汉理工大学试验场,他们在水池边架起床板,把人分3拨,24小时轮班倒,人不停、机器也不停。水池的设计能力是24小时拖4趟,而他们拖了63趟,连实验设备都被开足马力超负荷运转,被用到极致。

  有一次在华中科技大学做实验时,拖车电机承受不了负荷烧了,他们就在电机上加了个风扇,每跑一趟摸一下热不热,原来一个多小时拖一趟的速度,改造后半个小时就能拖一趟。

  43个日夜连续奋战,百米长的水池上,董文才带领课题组完成了1500多次工况测试,按期完成全部测试项目。这次测试,创造了试验场地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

  “只要是董教授做项目,不管什么时候,插队也让他先做。”见识过董文才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劲头,几个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心里由衷地佩服,都甘愿做他坚强的后盾。

  科研有许多未知数,需要大量探索、试验。在试验现场,董文才永远是站在最前面的,把最困难、最辛苦、最累的活留给自己。2009年冬天,董文才带领课题组在野外开展气泡船试验,天气转冷,他看到学生的衣服单薄,硬是把自己的棉大衣让给学生穿。早晨湖面最为平静也最有利于试验,董文才总是第一个起床,再叫醒课题组其他成员,遇到下雨,也是他第一时间告诉大家试验取消。

  试验起初的效果并不好,几经排查大家担心是船底的喷气孔被淤泥堵塞了,但是要确认就必须要下水摸排。

  当时天寒地冻,学生们争相下水。“大家都守住自己的岗位,让我来。”董文才边说边脱掉棉衣,到寒冷刺骨的湖水下进行摸排,在场人员内心里无不充盈着感动,整个团队攻关热情高涨。

  “董文才不抽烟不喝酒,他的病肯定是累出来的。”我国著名船舶结构力学专家、90多岁的郭日修教授在病床上听闻爱徒的病情,心中十分焦急,2016年元旦前夕,专门托人送去一箱苹果和营养品,“希望他平平安安”,表达对他的慰问和牵挂。

  学生是他事业的延续

  “都说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可董文才把学生看得比他亲生儿子还重。他只要有一丝力气都要用在学生身上。”

  2005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博士董文才主持的高速艇气层减阻理论研究取得突破:采用气泡技术的高速艇,阻力减少25%,实艇时速可望突破100公里。

  高速艇是时速在60公里以上的舰艇。当时我国高速艇的时速最快只有90多公里,影响舰船航速的主要因素是水的阻力。而空气密度只有水密度的八百分之一,如果能够在运动船体的外表面和水面间形成气层,将大大减少舰船的阻力,提高航速。因此,如何通过气层减阻提高航速成为各国舰艇专家攻关的方向。

  董文才在导师郭日修教授的指导下,经过理论研究与大量的模型试验,在国内首次完成了气层作用下高速艇强制自航模型试验研究,建立了在气层影响下高速艇模型和实艇阻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气层减阻率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方法,建立了高速艇饱和气流量时的阻力计算方法。同时,还掌握了实艇阻力减少25%的工程实现方法。董文才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董文才身上有郭日修教授的影子。”舰船工程系王洪建政委介绍,1950年,正在清华大学执教的郭日修放弃相对优厚的条件,响应国家号召,携笔从戎,来到海军工程大学,培养了一批批海军急需人才。如今,董文才接过接力棒,倾心培育英才,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之本。他甘当“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平日生活中,他非常随和,但在治学上非常细致严谨,要求学生精益求精。

  现任海装广州局驻某军代室的许勇,本科和硕士读的是轮机专业,2008年3月考入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董文才教授,研究方向转为舰船流体动力学。第二年,撰写博士论文时,他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想用前人的方法进行理论计算,然后结合试验研究完成论文。

  “你的想法明显就是想混个学位证书,不是真正地搞研究,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一向和颜悦色的董文才变得异常严肃,当即就否定了许勇的想法。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许勇逐步理清了研究的思路,于2010年春节前夕完成了论文。2010年正月初六,他拿到导师批阅后的报告惊呆了:80多页的报告,每一页导师都写上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些批注中既有导师自己的推导和验算,也有就一些问题的修改建议,甚至连文中的错别字、图表中标示错误的符号他都指了出来。导师这种对研究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许勇,后来他将该报告进行提炼,并撰写了一篇科技论文,被SCI检索。后来,这篇论文获得全军优秀博士论文。

  “我的论文是导师在病床上改出来的。”2015年12月18日,在海军工程大学举办的“立起新一代革命军人好样子”主题演讲比赛上,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邓磊深情讲述了他与导师董文才之间的故事。

  9月下旬,董文才病情恶化住进了广州军区总医院。这时,邓磊的一篇论文遇到了瓶颈。董文才知道后,让邓磊带上论文立刻到医院找他。那天,董文才的手臂插着导管,咳嗽严重。他不顾医生“噤声”的反复嘱咐,一边咳嗽一边指导,断断续续讲了近一个小时。

  晚上8点多,已经返校的邓磊接到导师的电话。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之后,董文才缓了好大一会儿,才用虚弱的声音告诉他这条船特有的反常现象在哪里,一定要重点分析。原来,邓磊走后,董文才又把论文仔仔细细看了两遍,发现了一个漏讲的问题赶紧拨通了电话。

  “都说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可董文才把学生看得比他亲生儿子还重。他只要有一丝力气都要用在学生身上。”董文才的爱人曾这样说。

  患病后,董文才一边积极地与癌魔抗争争取时间,一边争分夺秒地培养学生。每次住院他都让护士专门在床前加一张书桌,把病房当办公室,期间指导了2名博士、8名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让事业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

  “答辩怎么不早告诉我,我们说好的,你们的答辩我一定要去的。”2015年12月28日,当董文才得知王慧婷等4名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时,既高兴又不无遗憾地说。

  “您就安心养病,一些基本问题师兄们都能解决。几位师兄在学术上的性格跟您几乎一模一样,他们都是您一点一滴带出来的。”王慧婷告诉导师,“每当我抱怨改动太多,他们都会说,如果是教授改,改动肯定会更多!”半个月前,师兄欧勇鹏和姚朝帮按惯例专门组织了一次预答辩,评委由董文才在校的全部博士学员担任。答辩从晚上6时30分一直持续到11时30分。答辩结束后,姚朝帮和欧勇鹏又帮他们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一遍。

  2016年元旦上午,董文才再次陷入昏迷。不到5天时间,他的家人两次收到病危通知书。此时的他已经不能下床,连大、小便都需要人护理。他的几个学生轮流陪护,24小时不间断。

  “他们照顾董教授甚至比儿女照顾自己的父母还要仔细,可以想象董教授对学生有多好。”这份师生情让值班医生袁志超感动不已。

  2016年1月11日,离董文才去世整整一周。这天,在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董文才的5名研究生一起顺利毕业。身着硕士学位服、手捧毕业证书的邓磊又想起了与导师见最后一面时的情景,“他用双手轻轻捧着我的脸庞抚摸,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握紧我的手……虽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但是从他的眼神中我读到了父亲般的慈爱,从他紧握的手中我感受到了留恋和嘱托。”

  “我们已经成长起来了,请导师放心!”邓磊动情地说。

  据中国军网

  1967年10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海军工程大学舰船工程系舰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

  长期从事舰船水动力领域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

  工信部船舶高新技术项目

  总装探索研究重大项目等重点项目30余项

  被SCI、EI收录论文30多篇

  先后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国家发明专利4项

  被评为海军优秀共产党员、海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

  教书育人

  先后承担《舰船操纵与耐波》等

  10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培养博士、硕士27名

  指导完成的学位论文获全军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各1篇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湖北省优秀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各3篇

  被评为全军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