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传媒 > 正文

专访传播学者夏伟:重新定义新媒体的价值标准
2014-12-28 16:08:41      来源:亚洲新闻周刊       分享:

近期,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对新媒体提出诸多疑问,记者就这个话题对知名传播学者夏伟进行了专访。

 

是旧渠道死亡,而非商品死亡

记者:人们常常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纸质报刊会消亡,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作为知名传播学者,您怎么看?

夏伟:人们能准确判断新媒体将逐步取代传统媒体这一趋势,但对如何取代、何时取代的问题认知还很模糊。我认为,所谓的纸质报刊等传统媒体的消亡,其实只是渠道的死亡,而非商品也就是新闻内容本身的消失。举例来讲,就好比马车发展到汽车后,是旧的交通工具和原有道路的死亡,而非路上运输的商品的死亡。

记者:怎么理解?

夏伟:我想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传媒业发展的历程,甚至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新生事物对传统事物的颠覆看似一夜之间发生,其实经过了长期的孕育、潜伏和发展。过去,传统媒体有新闻审批把关等因素,传播什么、限制什么都是渠道说了算。而现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让人人皆是信息源,传播的效果由过去的渠道说了算转变为由内容和渠道同时作用。

其二,传统媒体是中心层级化管理,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是去中心化的,网状多点触发的特征十分明显,你不知道传播从哪个点开始,到哪个点结束。这样,原有的控制思维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渠道的主导作用正在丧失,内容的力量逐步上升。过去,我们找找媒体关系就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惟有学会用精彩的内容去赢得传播。也正因此,人(以及人的原创内容的能力)将成为传播的第一资源。

其三,有些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形式的改变,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为了将二者说得更清楚,我用下面的事物来类比。最好的武林高手方世玉,在洋枪面前却无能为力,最差的蒸汽动力车比最快的马车都要走得快。同样,新闻的速度,在最差的互联网媒体上也比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上要跑得快。

 

传媒是新经济体的基础设施

记者:您在最近的一次专访中谈到,交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传媒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设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该如何理解?

夏伟:先讲讲交通为什么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吧。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交换提升价值。那么,交通的发展不断扩展人们的社交能力,为形成更大的市场奠定了基础。随着蓄力的应用,马车能驮着各种物资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过去,我们说,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这个原理的应用。因此,实体经济要想发展,就是扩大市场,促进更大范围的交换,实现更加专业的分工。由此,资源配置的空间限制逐步被打破,时间宽度和广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记者:媒体作为虚拟经济的基础设施怎么讲?

夏伟: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仅仅是股票、证券等金融类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广义上的虚拟经济,我们将满足生理需求的经济称之为实体经济,将同时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我们称之为广义虚拟经济。

记者: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夏伟:好莱坞的大片,英超足球联赛,中国好声音的电视栏目等都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典型代表。你不能想象,一个英超足球联赛产生的经济效益,能抵得上一个小国家全年的收益。而这种经济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依靠的是人们对其凝聚的信心,是一种提供“快乐”的经济,这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

记者:那媒体又怎么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呢?

夏伟:好莱坞的大片也好,英超足球联赛也罢,这些都是人们信心的凝聚。过去,我对财富的形态有一个分类。第一种形态是物质态,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房屋、车辆、游艇、私人飞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第二种形态是信息态,就是人们的信心凝聚。也可以说,信息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奔驰宝马在二战的废墟上能迅速建立起来。因为,二战让他们丧失了厂房这些物质态的财富,品牌里凝聚的信息态的财富尚在。从我国近20年来看,房屋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的典型代表,因为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已经不简单是居住的需求,而是将房屋当成一种财富标志。于是,人们信心凝聚在股市,股票就涨,凝聚在房市上,房价就涨。

记者:有些认同,能再多举例来说说财富的信息态是怎么一回事吗?

夏伟:我们知道,《水浒传》里有一个宋江,在体制内当一个名称为押司的小官。见到落难的豪杰就送银子,救人于水火之中,江湖人称“及时雨”。后来他把许多问题青年都帮到水泊梁山上去后,自己也参加革命了。 他一去就是当首领。原因何在?过去,他送银子帮扶落难的问题青年,就是把财富的货币形态变为信息形态,存在那些失足青年的心里,自己上山后,那些财富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推举他为首领这种方式将信息态的财富还原成物质和信息双态并存的新的形态。也正因此,宋押司一路是坐“宝马”,“奔驰”在人生的疆场上。

 

重新定义新闻的价值标准

记者: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无论是产品也好,个人形象也好,新经济下就是要凝聚人们的信心,进而获得品牌价值,从而产生高黏度的消费群体?

夏伟:不错。当运输工具发生深刻改变时,马车就被颠覆了,必须重新定义这种以蒸汽驱动的车,人类称之为汽车。同理,互联网颠覆了原有运输信息的渠道和工具,也就是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着重新定义新闻价值标准的问题。

记者:能具体谈谈吗?

夏伟:经济社会的发展无非是交换两样东西,一样是货物,一样是信息。而交换信息,则又能促进货物的交换更加准确和低成本地匹配,大大节约了资源成本。我们过去讲新闻的时效性,那是传统媒体语境下的要求。

记者:这种说法倒挺新鲜,不是太明白,能展开讲讲吗?

夏伟:传统媒体语境下,一条新闻的生产从采集到加工、排版印刷,最终到用户手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谁最短,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订阅量,而更多的订阅量又与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强调新闻的“新”这个要素,也就是时效性在新闻竞争中举足轻重。而现在,这种认知标准发生了颠覆。

记者:您的意思是,新媒体时代就不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了吗?

夏伟:新的变化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人人皆是新闻源头,人人都有分享所见所思的能力,而且几乎是事件发生的瞬时即发布,时效性被颠覆了。一个问题的解决,伴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时效性的问题没有了,真实性和准确性则成了大问题。

我们知道,看待同一个事物,各人都从不同侧面进行自己的解读。一件事情发生以后,网上出现了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相互矛盾,让人们莫衷一是。我曾经说过,信息过多和过少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因此,我提议将新闻作为文化产品来加工,而不要作为快餐来做。既然这样,新闻产品的时效性就不那么重要,反倒是内容的精准性和思想性成为评判标准。因为,内容决定信息能否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进入人们的眼睛,决定在受众的眼里能够停留多久。

记者:深有感触,比如这次APEC会议北京放假的消息,我们就被一些信息搞得云里雾里,就是这个原因。

夏伟:信息发布权力过度放开,导致渠道泛滥的问题浮出水面。正因此,权威和公信在这个时期就能成为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知道,互联网只传播两种东西,一种是信息,一种是观念,二者都带着一定的价值观或者情绪“行走”。有生命力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携带的观念和情绪。每一种传播现象背后,都对应着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喜怒哀乐悲。因此,在传播内容上要多想一想,传播之后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点,作为媒体一定要有所注意。(来源 能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