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一国两制 > 正文

从泸沽湖想到香港的“卖点”
2014-11-22 21:19:00      来源:紫荆杂志 作者 高丽君       分享:

  

                                美丽静谧的泸沽湖          高丽君摄

     泸沽湖确实美,美得叫人心醉!苍翠葱茏的群山环抱着一池碧绿的湖水,加上蔚蓝的天空,定格成一幅美妙绝伦的油画,令多少南来北往的游客为之倾倒、为之称绝、为之感怀。
 
    笔者对泸沽湖向往已久,但笔者倾慕这个高原湖泊最主要的倒不是为游“美人山”(泸沽湖北边一座酷似美女的山脉)、玩泸沽水,而是想亲自掀开泸沽湖的“盖头”,品味、感受一番湖边人独特的民俗风情。
 
    前不久笔者参加香港媒体的一个考察团前往泸沽湖,一行数十人基本上都和笔者怀有同样的心态,都觉得要游山,神州大地名山有的是,要玩水,比泸沽湖漂亮的湖泊也不少。但是,生活在泸沽湖身边、世世代代与这池神水结伴的人—摩梭人的奇异婚俗却是独特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也是其它名山名湖名川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摩梭人的生活圈子呈现出中国社会唯一延续至今的母系氏族社会形态(其典型的特征是女性掌管家政大权、男子实行“走婚”),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观光采风,就连许多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方人,也要远涉重洋,前来探个究竟。
 
    须要申明的是,笔者的这篇小文主要不是探讨摩梭人的风俗人情,只是想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试着谈谈一个地方究竟以甚么作为“卖点”来招徕、吸引游客的问题。
 
    据说,泸沽湖作为滇、川两省的交界湖(省界线从湖中穿过),两省的有关地方政府为迅速开发泸沽湖的旅游资源,一度想大建各种游乐场所,包括摩天大厦、酒店、食肆。好在论证的过程中,以人文民俗风情为主要卖点的意见占了上风,才避免了内地某些风景旅游区开发悲剧的重演。现在的泸沽湖风景区,以发展家庭旅馆为主,游客住进寻常摩梭人家,可以“零距离”感受当地奇特的民俗风情。泸沽湖四周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见喧闹异常的游乐设施,一切似乎很“老土”,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香港和泸沽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且不说社会制度不同,两地的人口构成、生活习俗也大不一样,但在如何更好地发展旅游的思路方面,泸沽湖周边政府的作法却值得香港借鉴。毫无疑问,旅游业已经成为香港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了解,早于一九八六年,香港的旅游业产值就已超越传统的制造业,一跃成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一九八六年开始,每年接待超过一千万各地游客,由此带动诸多相关产业,为GDP总量作出重要贡献。香港旅游业的重要性,从去年的“自由行”可见一斑。去年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放宽内地人赴港旅游的限制,京沪粤等省市更实行了居民赴港旅游“自由行”,于是在短短一两个月内,香港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香港的“人气”,推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使香港经济得以“止喘回气”,迅速增加GDP0.5个百分点,并出现了趋于全面复苏的喜人现象。
 
    但是,笔者以为香港旅游业发展到底应以甚么为“卖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曾听说过由于游客抱怨香港可玩的地方太少而要求缩短行程,内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更只是来买名牌,早上来晚上回去,使得旅游业出现“旺丁不旺财”的现象。于是,一些政府部门及社会人士便构想开发更多的自然景观,建更多的游乐场地(迪士尼当然应该建)。殊不知,绝大多数内地游客并不想来香港游山玩水,和泸沽湖一样,内地山、水靓的地方很多,摩天轮、过山车、各种主题公园也不少。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内地人来香港,是想亲眼看看作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她的现状和历史究竟是如何演化的,香港为甚么能从一个偏辟的渔村变成国际著名都市、多个国际中心的拥有者。所以,笔者以为,香港的旅游业应以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卖点”。比如,原港督府本身就是一部近代史,只可惜将之改名为“礼宾府”,而与普通游客绝缘。笔者在此斗胆建议,“礼宾府”应改名为“原港督府”,完全开放,供各方游人参观,尤其应向内地民众开放,让国人都记住那段受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如果认同上述原则的话,那可做的文章实在太多了,高等法院、立法局大楼、界限街、域多利监狱等等,都可以开发出颇有参观价值的人文景观:为全面了解香港,也可全面安排内地游客正面接触香港市民,从最繁华的住宅区到简陋破旧的“铁皮屋”、“木板屋”、“笼屋”都可看一看。对有条件的香港市民,也应充许开办家庭旅馆,让内地游客方便体验港人的日常生活……如果能做到那样的话,香港旅游业就不致于为自然景点少所困扰。(刊登于《紫荆》杂志2004年5月期《百家絮语》栏目  高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