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漫话香江 > 正文

香港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12-09 11:40:11      来源:中新网       分享: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5日发布消息说,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黄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和古琴艺术等4个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列入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第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已传承超过200年。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以化解煞气,带来好运,所以在庆祝农历新年、婚嫁、祝寿、祠堂开光、新屋入伙、迎宾、太平清醮、神诞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自舞麒麟随客家群体移入香港后,与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出极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黄大仙信俗。黄大仙信俗初起于浙江金华地区,明清之际传入岭南。香港的黄大仙信俗奠基于1915年,1921年啬色园正式成立,以管理黄大仙祠事务。经过百年传承,时至今日,黄大仙信仰发展出宗教与慈善结合的特色,在香港以至海外华人社区广为流传。啬色园一直配合社会发展创办各类社会服务,体现“有求必应”的精神。

——全真道堂科仪音乐。道家科仪音乐为传统宗教仪式中采用的音乐,可分为“正一”及“全真”两个传统。道家的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在香港已发展多年,而蓬瀛仙馆传承的道教音乐,可说是香港全真道堂科仪音乐的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其科仪音乐在香港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发展出具本地特色的传统,如科仪演唱的经韵腔调受粤曲、粤剧、广东小曲及儒、释等宗教音乐的影响。

——古琴艺术。古琴艺术包括古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雅称“斲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当中需经“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9个步骤。香港的斲琴技艺奠基于浙派琴家徐文镜,1950年代他将斲琴技艺传予“蔡福记”乐器厂少东蔡昌寿,徐氏斲琴一脉,从此植根于香港。蔡昌寿开办斲琴研究班,将技艺公开传授香港琴人,使斲琴传统手工艺在香港得以传承。

据悉,国务院此前分别于2006年、2008年及2011年公布了3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申报,成功将粤剧和凉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公布的第3批名录中,香港有4个项目成功列入,包括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将会继续致力保存和推广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鼓励民间参与,使香港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