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评论/观察 > 正文

长江评论员:灾难也是重新检视城市问题的机会
2016-07-17 13:21:06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评论员:本报评论员 肖畅       分享:

灾难也是重新检视城市问题的机会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持续一周的降雨量突破我市历史记录,排渍工作超过了历史水平。

    城市已进入战时状态,参与防汛抗洪的所有人员都绷紧着神经,努力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即便不在一线,也有一些岗位调整了工作重心,以防汛抗洪为大局。这是一场战争般的考验,考验城市的极限承载能力,考验城市运转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的责任、意志,还有能力和水平。

    这是特殊情势下的考验,但可能需要在认识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扭转。我们所面临的,的确是一场自然灾害,灾害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类城市的常态抵御能力;但我们需要在脑海里永久铭记这场灾难,它对城市的考验提升到一个历史高度,也逼迫着我们无情地检视着一切问题、漏洞,将补足短板的力度发挥到极致。

    挑战也是机会,关键看我们怎样转变自然界的伟力。客观地说,如果不是一场大灾击痛了城市,一并冲击了一切固有的心理防线,许多人也许终身不会提升内心的标准,还会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防汛抗洪的重要性,还会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心态看待城市建设发展力度。

    战时状态终将过去,但紧张感会保留下来,延续在日后城市发展克难攻坚的进程之中。有时候,非常时期就是突飞猛进的前夜。我们没有必要美化灾难,但抱着人类可以克服一切灾难的永恒决心,才会寻找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自我超越的临界点,突破那些日复一日沉淀的观点。

    多少年以前,世人还在说武汉的地质结构不适合修建地铁,甚至我们自己也这么看。说得多了,一个看法就变为成见,成为不经反思、不证自明的前提。回头看看武汉这些年取得的进步,哪一次突破不是因为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纳入目标规划,当硬骨头给啃下了呢?

    没有人愿意面对灾难,灾难更不是人为创造的机会。但学会看待极限,敢于想象超常状态,灾难就是一道课题。如果不是这场超越历史水平的降雨,防汛抗洪存在的漏洞也许一直不会暴露,也许在许多人的脑袋里,我们的城市是固若金汤的。如果不是南湖、汤逊湖水系到了告急的时刻,光谷、南湖这么广大一片新兴崛起的区域,都没有意识到后防线上要进行最充分的加码。什么是短板?风和日丽下可能不会有太多认识,极限压力下,它却第一个暴露出来。

    在一次次的抗洪中,历史记忆被激活,这是最深刻的警醒。大自然给予了数度提醒,我们不能不抱有绝对的忧患意识。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固若金汤的城市,但这样的城市是永恒的理想,这种理想塑造了人类城市不断变迁、永久改进的样貌。灾难和理想主义,有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自然的雄浑伟力和人力的不竭开拓,是相为表里的主题。

    请记住今天这场战争,记住这种战时状态,风雨过后,无论是防汛抗洪,还是为我们的世纪蓝图奋力建设,都需要延续这种状态,保持这种斗志。今天能够做到这么优秀,日后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灾难也给了我们城市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