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能源 > 正文

原油进口放开之后怎么办?民营油企产销分离是死穴
2014-12-07 15:08:26      来源:紫荆网 作者:钟健 王康鹏        分享:

[提要]原油进口权放开,对地炼企业是一大利好,但是,这也会给民营油企带来冲击。在石油行业已经进入了一轮下行景气周期后,民营企业该如何把握住原油进口权放开这一关键的市场关口机会?

原油进口权放开民营油企如何应对

文/易贸集团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钟健、华夏能源网创始人王康鹏

长期以来,原油进口权垄断问题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因为资源短缺,地炼企业“吃不饱”,在中国油品市场上占半壁江山的近4万民营加油站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放开进口、争取油源,一直是民营油企梦寐以求的政策红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届政府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近几个月来,政府部门不断放出将改革油气进口限制的利好消息。从政府部门的表态看,原油进口权逐步放宽基本已成定局,剩下的不确定只是政策出台时机和放宽程度问题了!

原油进口权放开,对地炼企业是一大利好,但是,这也会给民营油企带来冲击。在石油行业已经进入了一轮下行景气周期后,民营企业该如何把握住原油进口权放开这一关键的市场关口机会?

1. 政策深意:“增量”改革推进市场化

在成品油市场中,民营石油中销售企业的资源供应一直是个难题。

由于两大央企有完善的分销渠道,并以自身的分销能力平衡成品油产量。正常情景下,不会有太多的过剩资源提供给民营油企。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两大央企产销平衡能力的提高,过剩资源趋于减少,民营油企获取油源的渠道逐步收窄。从有关资料中统计,某央企向民企石油的销售量,已从几年前占全部经营量的20%下降到了11%。

实际上,地方炼厂的加工能力并不低。仅是山东地炼,就具有1亿吨的炼油能力。但是,油源短缺成为了致命难题,无油可炼是制约地炼发挥生产装置应有能力的主要障碍,地炼平均加工负荷只有30%-40%左右。受此影响,近年来,民营销售企业从地炼获得的油品资源量,大约只有2500至3000万吨左右。

从石油市场化改革的演进逻辑看,只有放宽原油进口才能解放地炼的生产力;只有解放了地炼的生产能力,才能为占国内半壁江山的4万个民营加油站提供资源保障,从而进一步激活民营石油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力。而放宽对民营油企原油进口限制,正是启动石油领域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国家能源局以特急形式下达了《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意见函。在有关石油领域的政府文件中,以特急形式向社会下达征求意见函较为罕见。这可能意味着,在新一届政府厉行改革之际,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将会有新的推进!

石油产业既需要一定的行业集中度,来保证行业正常运转,又要避免因行业垄断过度带来弊病,放与收的平衡一直是政府推进石油市场改革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那么,《意见稿》在“存量”利益不做重大调整的条件下,以“增量”方式推进石油领域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这可能是放宽原油进口这一政策背后更为深远的考量,这将为政策的顺利推进减少障碍。

2.市场机会:“委托加工”分享油源

《意见稿》对炼油企业申请主体提出了诸多硬性要求,如:主要炼油装置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万吨/年,并且单套装置不低于30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年,三次加工能力不低于400万吨/年。企业还必须符合产品质量、环保、安全和节能要求,并且配套码头、管线、铁路等储运设施,以及与原油加工能力匹配的原料储备能力等!

应该说,这样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如果严格按照《意见稿》设定的门槛标准,能够入围直接进口原油的炼厂仅有少数几家!正因为如此,新政遭到了业界和媒体的质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着民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限,有违中央改革精神!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意见稿》所带来的积极变化。高门槛,并不意味着会制约其它炼厂开展原油进口的加工业务。因为,在在征求意见稿中,政府只是对不达标的地炼未赋予原油进口资质而己,并没有限制其对进口原油的加工业务。

当进口原油业务正式运营后,那些少数有进口资质的炼厂可能会用“委托加工”的方式,向其它在产品质量上达标而规模未达标的炼厂提供进口原油,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加工规模及销售规模,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更多炼厂在不能直接进口原油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到加工进口原油的行列里来。

在历史上,中石化也有过让地炼“委托加工”的先例,这也说明,这些地炼在油品质量上是合格的。很显然,质量合格将是地炼进入原油加工行列最主要的许可证,符合政策规定的质量、环保要求的地炼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3.地炼死穴:产销联合迫在眉睫

当地炼原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之后,分销能力尤为重要。在地炼仅是30%-40%开工率时,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当地炼开工率迅速提升以后,而且又将面临成品油的过剩时代时,对于地炼而言,怎样快速、有效、甚至可以提前锁定价与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山东地炼的加工负荷能从目前水平上逐步提升到80%左右,将会产出5000万吨左右的汽柴油产品,大约占当前全国汽柴油消费量的30%左右。这样的产量规模,在成品油市场供应逐渐走向过剩后,将会对市场带来重压。

长期以来,民企石油在经营上的最薄弱环节就在于产销分离,这是民企石油时常发生批零倒挂,或批零差价过宽的主要原因。两头价格畸形,严重损害了加油站业者与炼厂的正常经营。如果将来在油源放开之后,民营炼油企业还不具备有效的产品分销能力,原油资源的放宽将会没有实际意义。

当前,石油行业已经进入了一轮下行景气周期。在此期间,炼油企业产业链不完善将蕴藏着极大的风险,不单单是针对某个企业,整个行业都如此。由于在关键的市场关口失误,某一个所有制下的行业整体退出市场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自身的分销能力十分落后,将是地炼企业必须及早注意的“死穴”!

石油行业的竞争力,需要依靠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集中度来保障,无论是国企、民企都要遵循这一规律。放宽原油进口后,石油民企的产销联合将是提升竞争力的一次好机会。在严峻经营形式,也将“倒逼”民营炼厂完善经营链条。在地炼迫切需要拓展下游渠道时,也恰好是成品油电子商务进入的有利时机,这里面同样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