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您现在的位置:文史 > 正文

傳奇老人的珍貴日記—— 後人回憶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程瑞芳女士
2014-12-13 11:55:14      来源:紫荆杂志 作者: 记者 高丽君       分享:

本刊記者 高麗君    

   今年是日軍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海內外炎黃子孫在銘記國恥、紀念殉難同胞之時,也更加緬懷矢志報國的民族英雄。

   有一位叫程瑞芳的女性,曾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寫下一本記錄日軍暴行的日記,成為第一個以日記形式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中國人。

   近日,本刊記者在湖北武漢漢口鄱陽街洞庭村一個幽靜院落的紅牆小樓裡見到了程瑞芳後人,程瑞芳的曾孫——武漢市人大代表、武漢連鎖經營協會會長、武漢中百倉儲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軍,聽他講述了程瑞芳的傳奇故事。此時,距離程瑞芳逝世已經38年了。

   南京檔案館珍藏《程瑞芳日記》

   程軍說,曾祖母程瑞芳生於一八七五年,湖北孝感人。原姓樂,後從夫姓程,當時世人均稱她為“程夫人”。早年,程瑞芳從武昌護士學校畢業,後來一直在南京工作。南京大屠殺前,程瑞芳受金陵女大校長吳貽芳的邀請,擔任舍監,管理宿舍以及學校的財務、食堂等。

   “我太尊敬她了!”北京經貿大學研究金陵女子大學和程瑞芳的學者孫建秋教授曾動情說,她告訴程軍,隨著她對那段黑暗的日子裡金陵女大的相關史料研究越多,她就越佩服程老夫人。“兵荒馬亂的時候,人人逃難都來不及,當時她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卻主持大局,幫助難民,她太不容易了。”孫建秋教授仔細研讀過程瑞芳日記,她還說,在當時一片白色恐怖下,程瑞芳所在的金陵女大住滿了難民,她一個小腳老太太,每天幫著接生小孩、打針,還負責食品的採購等。“工作強度多大啊,換了個身體不好、意志不堅強的人,累都累死了!”

   孫建秋特別提到,程老太太還一個人到當時的南京下關慰問數千名在抗日戰場上受傷的士兵,“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一顆博愛的心,才能做到這些啊!”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寇即將攻破南京城前夕,時年62歲的程瑞芳與陳斐然及美籍人士魏特琳女士組成了三人非常委員會,負責留守學校,建立金陵女大難民所。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她們救助了一萬多名中國同胞。

   據史料載明,程瑞芳在一九四六年曾遠赴日本,在遠東軍事法庭上作證。二○○五年,珍藏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第一份由中國人寫作的記錄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日記——《程瑞芳日記》(又稱《首都淪陷金校留守日記》)全部公開,為這段歷史添加了又一份鐵證。

   珍貴日記險被歲月塵封

   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郭必強研究員,是程瑞芳日記的發現者之一,也是“程瑞芳金陵女大日記整理與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他連稱:沒想到“珍寶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當時,郭必強和同事們接手了金陵女子大學的零散檔案整理任務,“對這些混雜在大口袋內,落滿六十多年塵埃的檔案,誰都沒想到裡面居然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當從大口袋中倒出幾包捆扎著的檔案時,誰也沒有注意散落其間的日記,當時我們只顧躲避倒袋揚起的塵灰,因為這本泛黃的日記本的外表,實在普通得很。”

   經過嚴謹的考證,郭必強和同事們確定,該日記作者是程瑞芳女士,一位武漢人,時任南京國際安全區第四區(金陵女大難民所)衛生組組長、中方負責人之一。

   已經公佈的程瑞芳日記,字字句句令人心痛,記載的那段屈辱歲月喚醒了多少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

   日記記錄了日軍暴行 12月10日

   ……搬進安全區的人路上不斷,進到學校的也是如此,洋車沒有了,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自己挑、抬,飛機聲、大炮聲他們也不管,真是凄慘……我們這裡只住婦女、小孩,也不許燒鍋弄飯,有的自己家裡送飯,沒有飯吃的不多,我們給他們吃,早上給他們水洗面,給他們三次水喝,有一千多人,忙極了,預備水、開水,一日送兩次。現在預備在大門外對面開一粥廠,過兩天就有粥吃了……

   12月11日

   今早死去兩個小嬰孩,一個只有一個多月,是悶死的,一個有三個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厲”——編者注,下同)害……我軍(指當時的國民黨軍隊)要逃了,警察沒有了。下關日軍放火燒了,燒的地方很多……

   12月14日

   今日來的人更多,都是從安全區內逃來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們家裡抄錢、強姦。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區裡都是如此,外邊更不少,沒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

   12月17日

   現有12點鐘,坐此寫日記不能睡,因今晚嘗過亡國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個姑娘,不知托(拖)到何處(強姦),我要哭了,這些姑娘將來如何?……

   12月18日

   昨晚拖去的女子今早都放回來了,有一個未回來,不知是留在那裡,或是她不好意思回來……真不得了,這些(日本兵)猖狂極了,無所不為,要殺人就殺人,要姦就姦,不管老少。有一家母女二人,母親有六十多歲,一連三個兵用(強姦)過,女兒四十多歲,兩個兵用(強姦)過,都是寡居,簡直沒有人道……

   日記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這本日記發現的意義在於,它填補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中的一個空白。”郭必強說,《程瑞芳日記》與《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和《東史郎日記》形成連環證據,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者的日記證言相互印證,同時也是一種法律意義上的鐵證。

   程瑞芳的孫子程國祥,今年八十二歲,在南京大屠殺時,不過十一、二歲,跟著奶奶住在學校。他回憶說,他住在奶奶的臥室隔壁,是一間小小的儲藏室,有時夜裡起來,總能看到奶奶在昏黃的燈光下,認真地寫著什麼。“因為奶奶管著學校的伙食、衛生等物資,我以為她是在記賬。”戰亂時,一所金陵女大,進來避難的婦女兒童就達一萬多名,程國祥說,學校裡住滿了人,自己還被奶奶安排著去給難民送水、給她們帶路。

   “在日軍的屠刀下,記錄下日軍的暴行,這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既有正義感又有不怕死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多位歷史學家如是說。程瑞芳這位偉大的老人值得一再傳頌,因為她代表了民族的氣節。同時,她以比回憶錄還真實的日記體例,記錄了一段血與火的歷史,為日軍南京大屠殺留下了難以推脫的罪證,也時時警醒世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

   程瑞芳愛國情懷激勵後人

   程瑞芳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一直激勵著後代在各自崗位上克服困難、腳踏實地、傾心於民。

   曾孫程軍說,我們不能有吃祖宗飯的思想,靠自己腳踏實地心裡踏實。受曾祖母影響,程軍把愛國情懷融入平時工作中,從一名普通的營業員成長為武漢中百集團的副總經理、中百倉儲總經理。他常說,愛國才能盡責,愛崗才能敬業。他勇於創新、勤於開拓,帶領中百倉儲職工邊幹邊學,在學習中創新,走出了一條本土超市發展之路,使得中百倉儲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面對外資超市的不斷湧入,中百倉儲不斷轉變發展戰略,短短幾年間,從武漢市區走向市郊,走向省內二三級城市。目前,中百倉儲已排名全國連鎖企業二十強。程軍率領的中百倉儲,為商業流通業這一江城傳統優勢產業,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榮膺“湖北經濟十大風雲人物”稱號,二○○六年,還獲得央視經濟年度人物的提名獎,成為湖北地區獲此殊榮的第一人,被經濟界評價為中國連鎖業領軍人。(《紫荆》杂志2007年10月期《历史回眸》栏目  本刊记者  高丽君)